全国服务热线:400-800-5199 英文版

AOMRON

健康与生活技术与应用

张仲景的一方,在现代医学中,是治疗“脾胃疾病”的首选方剂

发布人:奥姆龙   时间:2020-06-14   阅读:2030

半夏泻心汤,为和解剂,具有调和肝脾,寒热平调,消痞散结之功效。出自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,主治寒热错杂的痞证。《伤寒论》说:“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鞕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”。还有一条在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篇》: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”。

伤寒感冒五六天了,按照传经的日期病邪应当传到三阴经了,有呕吐发热症状,欲从外解,小柴胡汤证具备,这是少阳病柴胡汤证,但医生却认为是实证,用了下法,可能用的是承气汤之类,因为各种原因,仍然发热呕吐,柴胡汤证仍然还在,这个时候又用了小柴胡汤,正气因误下而受伤,病人服了小柴胡汤,正气得助,与邪气抗争,其间需要一段时间,阳气未达肌表会有寒战,待正气转胜,邪气消退,自然发热汗出而解,这种发热汗出是正气向外抵御邪气的抗病能力,所以有战汗,病家不必惊慌,战汗之后病情自会好转,这是一种转归。

还有一种转归,那就是病人患者正气不是很充沛,素体有水饮,误下后邪热内陷,与胸胁间的水饮互结,心下板结、硬痛,即为结胸证,在治疗上就应该用大陷胸汤。另一种转归是,误下后,患者胃气受伤,邪热内陷,但无实邪可结,只是与正气搏结于中脘,出现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,其症状主要在胃脘部位,没有两侧的症状,这就要用半夏泻心汤治疗,而小柴胡汤就不合适了。患者最先出现的少阳病症状是呕而发热,没有明显的胸胁及两侧的症状,所以,误下之后也没有出现两侧的症状,仅仅是心下痞而已。如果最初有胸胁满痛,那么误下之后可能还有胸胁满痛,本条文的情况仅仅是心下痞满,没有胸胁满或痛,所以用半夏泻心汤,不用柴胡类方剂。

此方证的病机是胃气虚化热,脾湿,湿热内蕴,而导致心下满,其满在心下清阳之位,是热邪挟饮,尚未成实。心下即是胃脘,属脾胃病变。脾胃居中焦,为阴阳升降的枢纽,中气虚弱,寒热错杂,故为痞证。而对于湿热内蕴的理解,中医学认为脾气主升,胃气主降,脾不升则生湿,胃不降则生热,湿热阻滞则有痞满的感觉。胃热浊气不降,故有干呕或呕吐;脾湿导致清气不升,故有肠鸣下利的症状。“心下痞满”是主要症状,“干呕或呕吐”,“肠鸣下利”次之。胃痞的主症是“心下痞满”,但有也有隐隐作痛者,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,并非绝对不痛,这与湿热内蕴、中焦气机不通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张仲景的一方,虽然在药物组成上还有些疑惑,但其使用率极高
此方剂只有三味药,却是“除湿泻热”的祖方
此方剂的组成为半夏半升(洗) ,黄芩 ,干姜, 人参 ,甘草(炙)各三两 ,黄连一两 ,大枣十二枚(擘)。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本方以寒热平调,消痞散结为主。方中半夏散结消痞、降逆止呕,故为君药;干姜温中散邪,黄芩、黄连苦寒,邪热消痞,故为臣药;人参、大枣甘温益气,补脾气,为佐药;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,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,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。至于有些人不理解方中用黄芩的原因,中医学认为,在五脏之中,主升降的是脾与胃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;肝之清气随脾之清气升达,肺之浊气随胃之浊气下降。也就是说肝气的舒达可以帮助脾气的升清,肺气的肃降有利于胃气的降浊。故成无己在《注解伤寒论》中说:“中气得和,上下得通,阴阳得位,水升火降”。

半夏泻心汤是典型的寒热错杂的方子,治疗寒热错杂,中焦气机不通,上下气机不畅、上热下寒的疾病。可以清上热,温下寒,和解中焦脾胃,此方可治疗很多寒热错杂的疾病,并且效果很好。此方在实际应用中以胸脘痞满,纳呆气逆,或呕吐,肠鸣下利,苔腻舌红,脉象弦滑为特征。常用于慢性胃炎、食道炎、胆汁反流性胃炎、慢性胆囊炎、慢性消化性溃疡、慢性结肠炎等。也可用于慢性肝炎,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,寒热错杂者。若湿热蕴结中焦,呕甚而痞,中气不虚,或舌苔厚腻者,可去人参、甘草、大枣、干姜,加枳实、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。

总之,本方加减用药可治疗更多的疾病,本方加丹皮,栀子,可治疗夜间磨牙作响的病症。加生麦芽、谷芽、稻芽,三芽具有疏肝健脾、开胃进食的功效。此方对于肝郁克脾(胃),肝脾俱郁的证候,见胃脘及两胁胀满,进食后呃逆频频,精神疲惫者,多有疗效。加扁鹊三豆饮,即由白扁豆、赤小豆、绿豆、金银花组成,三豆饮有利湿、清热、解毒的作用。两方合用,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,不思饮食,舌苔偏腻,伴有面部生痘、生疮、生斑者,是首选的复合方剂。
返回列表